读国学思廉政
每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是选择中药还是西药去治疗。而治疗的效果往往是西药见效快,而中药见效慢但往往更治本。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一系列国学经典,其中关于廉政的文化和思想,更为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学习国学,学习其中所蕴藏的廉政文化与思想,对于树立廉政意识大有裨益,必将给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中国几千年数十个朝代的兴亡交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也给党的廉政建设敲响了警钟。
民本思想。从孔子的“仁政”、“礼”,到孟子的“民贵君轻”,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正是提倡了民本思想,把人民作为立国之本。这正与如今倡导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为政者要仁爱民众,得民心、顺民意,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勤政为民的问题。“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里更是将人民比作水,“水与舟”正是“民与君”的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不仅体现了党全心全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国家立国之本,一个执政党执政之基。
正心立行,知行合一。所谓“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清与浊,不过一念之间,而心正之人,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正心,才能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去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只有正心,才能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正心,才能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感去完成使命,无愧人民。其次,要力行。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只有身体力行,常修官德者,才能做好自己,带动大家,影响周围。要在为官的每一日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就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双手。
廉耻观念。“廉”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一环,是一种非常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古语有云:“俭以养德,廉以立身。”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义廉耻”亦是君子之道。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树立这种“廉洁高尚,奢腐可耻”的观念。顾炎武作《廉耻》: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礼义,是为人的重要法度;廉耻,是做人的根本节操。不守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不敢占取的,不知廉耻的人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去做的。从中更可以看出,廉耻已不仅仅是停留在道德的层面,甚至已经成为了威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现今的领导干部对于廉耻观念的培养和强化,应该作为廉政教育的重头戏,使每位领导干部深省廉耻之大美,奢腐之大恶。廉洁养身,做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十分简练的概括了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仕士追求的是怎样一种思想境界,是中国封建社会对于知识分子提出的为人做官的理想标准。古代文人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承,终身理想就是学以致用,兼济天下,以“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样的信条支持着古代的知识分子不断求索,成就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现在社会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狭隘地追逐金钱、权利、社会地位,更有甚者把胸怀天下的理想看成是一种矫情。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但要有较高的个人修为,良好的家风,更要有高远的目标。试想,一个连自己和家人都管不了的人,谁还会指望他去“治国平天下”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人说,反腐败是个时代命题,传统文化中的反腐败经验因不适合当今的情况而“没有可取性”。其实各朝历代,都存在着贪官污吏,也都面临过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重任,从中必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积累,就是廉政文化。因此,每一时期的思想和著作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与文化,这些对于当今的反腐倡廉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文化催生意识,若能在干部的头脑中树立起廉政意识,就可以将反腐败的关口前移,预防在先。
(该文获市征文二等奖作者:云浮中院 曾勇辉)
-
上一篇
-
下一篇